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成立大会暨2018广州国际精准用药治疗高峰论坛
【信息时报】怕吃错药?用药基因检测来帮忙!
发表时间:2018-08-28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通讯员 陈默

  QQ图片20180828103048.png

 


 同样一种病,同样服用一种药,有的患者见效快,有的效果甚微。同样的常见药,有的患者是“治病”,有的却是“致病”。用药安全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医药界专家开始从基因方面找答案:通过找出基因位点,破解基因信息,解开药品在个体中的差异,帮助患者避开一些用药风险。基于此,精准用药基因检测开始火了。据行业内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有此业务的基因公司已有三千多家。但其火的背后,亦有乱象,急待出台配套的是行业准入和规范等。


  现 象

  儿童用药检测开始火了

  儿童天赋基因检测之热仍未退去,儿童用药检测开始热卖。记者走访一些基因检测机构了解到,儿童用药检测比天赋基因检测更实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检测应用。市面上,儿童用药基因检测一般可检测66种常见药物,价格在1000~3000元左右。检测主要覆盖八大药物的敏感度:解热镇痛抗炎、止咳平喘、肠胃不适、抗感染、镇定安神、抗过敏、抗病毒,糖尿病等。

  育儿达人敏妈最近带孩子做了儿童用药检测,原因是13岁的儿子服用了医生开的日夜百服宁后,全身起红点,到医院就诊被告知孩子药物过敏。稍有一点科普知识的敏妈不服,想弄清楚孩子到底是什么药物成分过敏,遂找了一家公司带孩子去做了药物基因检测。检测报告称孩子的检测基因CYP206,检测位点rs1065852的检测值为AA,为代谢能力弱,用药需遵医嘱。报告解释,此基因行属于代谢弱基因,酚麻美敏在此基因型孩子体内的代谢能力差,药物成分积累在内脏会给孩子身体带来伤害。

  另外,据一检验机构人员介绍,儿童用药检测除了毒副作用,还可以找出儿童使用类药品作用不明显的原因。“如有些孩子发烧,服用美林发现效果很差。一做检测发现孩子存在PTGS2基因型CC属于基因突变型,但CYP2C9基因型AA属于正常代谢基因,梅林在小孩体内能够正常代谢,但不会积累在脏器内,小孩使用这个药的效果疗效不好。换一个退热药,则可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这两年,随着基因产业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完善,这个行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有此业务的基因公司已有三千多家。而目前用药基因检测主要是评估药物代谢、药效评估和毒副作用。


  用 途

  判断个体差异影响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肿瘤靶向药物使用前需做基因检测”这一概念仍需不断被患者知悉,儿童常用药基因检测因家长对孩子健康的高度关注而搅热市场。其实,在药学专家看来,不只是儿童,成人用药也需要精准评估代谢、药效和药毒性。

  在8月19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成立上,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说,在临床上发现,虽然病人可能症状相同,但个体差异很大,不同人的基因型不一样,可能对同一药物有着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而造成不同的用药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的医疗体系不具备的。精准医学需要医药界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世霆教授表示,不止肿瘤药物,在所有的药品里面,都涉及到精准用药的问题。如心血管药、免疫抑制剂,类风湿关节炎等,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都有差异。“比如有的患者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用了很多指南的方案,换了很多药物,但最终仍关节依旧损伤、致残。这些现象让我们意识到,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是不一样的,某些人代谢更快,使药物在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还有毒副作用的评估。刘世霆举例,有的心脏病人做完支架后,为了抗血小板聚集,需要服用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不是一个活性药品,它在人体内会被肝脏的一种酶激活。现在相当一部分病人这种酶活性低。如果不测酶,所有的人用药剂量相同,则会引发一些风险。“对于这个药的使用,可以通过检测,知道这个人是活性低的人还是活性高的人,如果活性低,剂量增加,才能通过改变药量以达到效果。”


  乱 象

  企业良莠不齐 消费者难辨好坏

  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药物的疗效、毒性和代谢程度,能够给医师治疗提供选用药的指导意见:调整剂量、另选药物等。此举看似既有效又安全,但是也内人士认为,目前最头痛的是如何界定“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做这类检测”,广泛开展筛查并不现实。

  早在2011年12月, 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了有约140个需要基因信息指导才能准确治疗的药物。刘世霆表示,以后这些指导信息会越来越多,临床上,已有不少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问题了,但背后机理,需要专家一步步去挖掘证据解开。

  达瑞基因检测销售总监孙源表示,国内真正拥有这个检测技术和科研实力的基因公司并不多,目前也没有相应的行业规范标准,所以导致了这个行业存在一些乱象,如检测不准确、报告乱解读等。他认为,市面上用药基因检测,普通消费者难识别其检测报告的质量。“短期发展起来的公司数据库是不可能和完善的。”孙源表示,营销做的好样本量会大,但真正检测做得好并不一定销售做得好。另外,基因公司各自的发展也有侧重,如无创产前筛查做得好的公司,在儿童儿童安全用药单个项目上并不一定专业。


  问 题

  精准用药专业药师存在很大缺口?

  把基因检测用到临床而不是科研,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基因检测准确率不断提高,但精准用药专业药师存在很大缺口。刘世霆表示,目前精准用药的困难在于,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很难找到人来进行解读,能做基因解读的人很少。刘世霆以自己所在的医院举例,住院人数一天约2700人次,日门诊量达5000~7000人次,但能做基因解读的只有一到两个医生。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检测成本会降低,但对解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且人的基因密码不断被破解,人对基因信息的解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病人测了相关基因后拿到医院,但是医生、医师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个结果。如果没有人解读,光检测,实际上风险会提高。”刘世霆认为,行业内亟需培养大批精准药师。


  呼 吁

  尽早建立基因信息档案互通平台

  精准用药的前景是很好也被业界看好,但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药师伍俊妍表示,规范精准用药仍需做好三点:检测单位水平资质要看齐;打包位点的组合、前期的实验设计需要有科学依据;检测结果解读要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做用药基因检测以后,有些公司会建立数据档案,但不保留受检者的信息。为此,行业内人士多表示,政府部门应牵头建立患者基因信息档案,有认证资质的机构检测出来的结果,可以记录在病人的医保卡或者档案里。这样病人就可以避免重复做检测。“特别是药物代谢信息、毒副作用,在医生就诊开药时,这些信息给医生的其他用药带来一定的提示。同样的位点可能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检测,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做一次检测就够了,可降低患者的检测成本。”伍俊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