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成立大会暨2018广州国际精准用药治疗高峰论坛
【南方都市报】专家建议医院信息互通 避免重复基因检测
发表时间:2018-08-21

  南都讯  记者阳广霞  实习生纪秋敏  通讯员陈默


  在对一组人群采用相同药物治疗后,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人疗效好,一部分人疗效不好或无疗效,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产生了毒副反应。精准用药或是解决方案。


  8月19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成立大会暨2018广州国际精准用药治疗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


  专家表示,通过基因检测,对药物的代谢毒理预先评估,为患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可实现精准用药。但目前在临床,精准用药专业药师存在很大缺口,仍需大量培训。专家也建议,各家医院信息应当共享互通,让病人可以不用重复做基因检测,降低成本。


  预先评估药物代谢毒理可精准用药

  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说,在临床上发现,虽然病人可能症状相同,但个体差异很大,而这些差异跟病人本身的基因背景可能有直接的关系。不同人的基因型不一样,可能对同一药物有着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而造成不同的用药效果,这些都是传统的医疗体系不具备的。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主任刘世霆教授牵头发起成立,目前已吸纳多家精准用药领域产学研医机构加入。


  刘世霆说,比如有的患者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用了很多方案,换了很多药物,但最终关节依旧损伤、致残。“现在我们意识到,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是不一样的,某些人代谢更快,使药物在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药物的个体差异,导致本来应当起效的药物在这个病人身上没有起效。”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美国FDA已批准了有约140个需要基因信息指导才能准确治疗的药物。


  “目前精准用药很单纯地涉及到药物疗效、毒性、代谢,我们没有做其他的检测。比如患者有某种基因,导致代谢快或慢了,就要把药物的剂量调上来或者减下去。”刘世霆说,针对基因的个体用药,对药物的代谢和毒理进行很好的预先评估,那么就可以达到既有效又安全的理想用药效果。


  他举例,心脏病人做完支架后,为了抗血小板聚集,需要服用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氯吡格雷不是一个活性药品,它在人体内会被肝脏的一种酶激活。现在相当一部分病人这种酶活性低。如果不测酶,所有的人用药剂量相同,这个剂量对有些人有效,对有些人无效。“我们希望能通过检测,知道这个人是活性低的人还是活性高的人,如果活性低,剂量增加,才能通过改变药量以达到效果。”


  精准用药专业药师存在很大缺口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用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任药师伍俊妍表示,基因检测理论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把基因检测用到临床而不是科研,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这导致药师的培养与技术的发展不匹配,精准用药专业药师存在很大缺口。


  刘世霆也表示,目前精准用药的困难在于,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很难找到人来进行解读,能做基因解读的人很少。刘世霆以自己所在的南方医院举例,日门诊量达5000-7000人次,但能做基因解读的只有一到两个医生。


  刘世霆说,现在病人测了相关基因后拿到医院,但是医生、医师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个结果,对剂量或做出错误的判断。“病人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回过头来会告检测机构、告医生、告药师,所以对医疗机构、医生、药师来说,如果没有人解读,光检测,实际上风险会提高。”


  刘世霆也表示,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检测成本会降低,但对解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医院信息应共享互通

  伍俊妍表示,目前精准用药仍存在不规范之处。首先,检测单位的资质参差不齐。此外,打包位点的组合、前期的实验设计需要有科学依据。此外,检测结果解读要规范,“只要做好这三个规范,我觉得精准用药的前景是很好的”。


  她建议,精准用药还要解决医院信息屏蔽的问题。各家医院信息应当共享互通,有认证资质的机构检测出来的结果,可以记录在病人的医保卡或者档案里,这样病人就可以不用重复做检测,给医生的其他用药带来一定的提示。“同样的位点可能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检测,这次做了,下次遇到另一个相关的药物时,就不用再检测,降低成本。”


  刘世霆说,该分会希望集中基因解读的专业人士,形成共识和规范,培训更多的药师,设置标准,进行精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