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肺癌免疫治疗高峰论坛
吴一龙教授领衔 专家携手推进肺癌免疫治疗新发展
发表时间:2021-08-18

免疫治疗改变了肺癌领域的治疗格局,也改善了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2021年7月9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主办了“肺癌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参会的专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在肺癌免疫治疗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促进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会议以线上形式举办,会议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宋启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王绿化教授和湖南省肿瘤医院杨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2020WCLC上,IMpower110研究数据更新:在PD-L1高表达人群中,阿替利珠单抗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8.9个月。超长的中位DoR体现了免疫治疗长拖尾效应的特点。另外,阿替利珠单抗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拥有SCLC和NSCLC晚期一线治疗适应症的PD-L1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取得优异成绩。本次会议特邀多位国内肺癌领域知名专家就此展开精彩分享。

会议第一篇章“非小新格局”由吴一龙教授和杨农教授主持,并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进行分享。


图片1.png


周清教授从PD-L1表达指导下的免疫治疗格局、IMpower110研究开启免疫单药治疗新格局和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免疫单药治疗获益等三个角度进行了分享,向大家介绍了PD-1/PD-L1的发现和免疫治疗的现状,强调免疫治疗对PD-L1高表达患者的重要性以及IMpower110研究及其对于免疫单药治疗的重要意义,最后深入分析了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并就阿替利珠单抗展开了多维度解读。


图片2.png

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教授讲述“开启NSCLC一线治疗新格局”


针对PD-L1中/低表达患者的经IO单药治疗的获益有限的问题,褚倩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免疫联合治疗策略。通过与化疗等联合,免疫联合治疗策略能够最大化发挥免疫治疗的潜能。随后,褚倩教授通过多个研究证实了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


图片3.pn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讲述“免疫加化疗:重重出击”


免疫治疗改变了NSCLC的治疗格局,让临床医生和患者看到了去化疗的曙光。针对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周承志教授就多元化去化疗方案的研究方案的前沿研究进行了介绍: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对免疫单药来说如虎添翼,进一步提高了治疗获益;双免联合治疗,即两种免疫单药的联合使用,也让患者得到了更多获益,起到了珠联璧合的效果。同一治疗方案用于不同的患者群体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未来如何精准地为患者筛选合适的治疗方案,将成为前沿研究的重要目标。


图片4.png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讲述“免疫去化疗:新新之至”


曹小龙教授、冯卫能教授、马芳教授和钟文昭教授在讨论环节一致认为:IMpower110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组中超长DoR显示了免疫治疗的长拖尾效应,即患者一旦应答,就能从中长期获益。免疫单药治疗对于PD-L1高表达患者疗效较佳,但对于PD-L1中/低表达患者治疗结果较差。针对此问题,临床研究探索出免疫联合治疗策略,针对不同患者使用不同联合方案,以提高患者总体获益。免疫治疗离不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探索更多生物标志物对筛选最适合相应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的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将成为未来临床研究的趋势之一。


图片5.png

专家讨论环节


会议第二篇章“小细胞大视野”由王绿化教授和宋启斌教授主持,并邀请广东省中医院张海波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煜坤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菁教授进行分享。


图片6.png


在张海波教授看来,作为30年来首个达到双终点阳性的研究,IMpower133使得阿替利珠单抗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新标准。研究结果表明,经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30%,且中位OS首次超过1年。三分之一的患者生存超过18个月,持续缓解患者比例是化疗组的3倍(15% vs. 5%)。80%的患者可进入维持阶段,mOS15.7个月。这表明阿替利珠单抗不仅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搏得长生存机会,且表现出良好的总体安全性,明显及持续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阿替利珠单抗获得了CSCO指南l级优选推荐。


图片7.png

广东省中医院张海波教授讲述“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新标准”


小细胞肺癌由于进展快和预后差等特点,临床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匡煜坤教授通过分享一例伴肝转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案例,解析了伴肝转移小细胞肺癌临床现状和免疫治疗对伴肝转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差的原因,最后表达了未来对伴肝转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美好展望。


图片8.p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煜坤教授讲述“伴肝转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真实案例及思考”


周菁教授主要分享了一例小细胞肺癌cT3N1M1 IV期患者使用阿替利珠单抗长期获益的案例。该患者获益显著,不良反应较少且耐受较好。在对该患者进行后续治疗时,应根据出现的免疫相关结节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消融、临床观察或穿刺等。


周菁.jpg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一医院周菁教授讲述病例分享


淦鑫教授、龙健婷教授、吴迪教授和郑燕芳教授表示,各大指南及专家共识认为免疫药物应当连续使用2年,根据临床经验,当患者耐受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免疫治疗维持。免疫治疗具有拖尾效应,若适当延长使用周期,效果越佳。对于患者出现的孤立性免疫相关性结节,结节太小时可选择临床观察。若后期出现增大,可选择PET-CT分辨结节活性,并针对性质进行相应的治疗手段。


2.jpg

案例讨论环节


会议最后,吴一龙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阿替利珠单抗38.9个月的超长DoR奠定了阿替利珠单抗在NSCLC一线治疗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多种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在免疫治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方案的不断探索中,研究数据不断应用至临床实践,且临床实践的问题不断被反馈到研究设计里。如此,医学发展才能稳扎稳打的前进。


图片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