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2019华南自身免疫性疾病精准医学高峰论坛
【南方都市报】华南地区已开展30种抗体检测,精准诊断和预测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表时间:2019-03-04

南都讯 记者阳广霞 实习生陈雁南 通讯员陈默 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如同“大水冲了龙王庙”,人体内产生了对自身组织的抗体,现在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预测有了新进展。3月2日,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举办的华南自身免疫性疾病精准医学高峰论坛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风湿免疫科、珠江自身抗体中心于清宏主任介绍,基因检测和抗体检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精准诊断带来了契机,目前华南地区已基本开展了30种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疾病:“大水冲了龙王庙”

于清宏介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就是体内产生了对自身组织的抗体,对自身组织进行攻击,这样导致的疾病就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像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仅限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某一器官。主要有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重症肌无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天疱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症等;另一类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损伤导致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像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硬皮病等等。


珠江医院将实现60种抗体检测

于清宏介绍,大部分自身免疫病都有其相对特异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能是疾病的病因,也可能是机体损害的结果。精准的基因检测和抗体检测为自身免疫病精准诊断带来了契机,并且可以根据不能的检测结果对疾病器官损害进行预测,进一步实现精准治疗。同时,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进入临床,标志着自身免疫病也进入了精准靶向治疗的时代。

“精准诊断即拿到一个血清标志物,就能识别这个疾病,而精准治疗是针对一个特殊靶点,将其阻断或研发药物,以治愈这个疾病。”于清宏以抗CCP抗体为例,该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高度特异性,在发病前8到10年就能在人体里检测到。“如果可以把这项检查列入常规体检,可能很早就可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危人群,再进行早期干预。这样一来,类风湿关节炎其实是可以预防或者治愈的。” 

“人体内的抗体大概有3000种左右,女性多一点,男性稍微少一点,但不是所有抗体都‘干坏事’。我们可以把这些抗体分成‘好抗体’和‘坏抗体’。”于清宏预计,这其中的“坏抗体”大概有200种。他表示,专家们更关注检测这些“坏抗体”,因为它随着人们身体的变化而升高或下降,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于清宏说,南加州大学代表美国的先进水平,目前已经实现70种左右抗体的检测,而国内顶尖的医院,比如协和医院和仁济医院,已开展大约50种,华南地区现在常规开展的是30种左右。“我们医院很快会开展到60种,目标是接近国际水平。”

编辑:阳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