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首届全国精准护理高峰论坛
【南方都市报】全国首个精准护理专业组织在广东成立,将探索一条精准护理新机制
发表时间:2019-04-3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常言道,三分医疗,七分护理。近日,全国首个精准护理专业组织——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护理分会在广州正式成立。


  精准护理分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护理部主任覃惠英介绍,根据症状、基因差异等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能更好地提升疗效。精准护理分会的成立之后,将致力于探索一条精准护理新机制。


  如何做到“精准”?


  定位基因测序,评估生活环境


  近年来精准医学不断发展,精准护理已开始“崭露头角”。覃惠英介绍,无论在国内外,护理必将由原来的传统医疗模式,走向精准模式时代。


  如何做到“精准”?精准护理需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基因变异、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根据症状、基因差异等为病人制定个体化的最优护理方案,能更好地提升疗效。”覃惠英进一步解释。


  覃惠英介绍,精准护理的应用最终是为了提升疗效、减轻病人的痛苦。例如,对于癌症疲乏的病人,通过大数据分析基因测序,对容易出现癌因性疲乏的病人,提前进行运动、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干预,以缓解症状。


  目前,精准护理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还在试点过程中,同时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覃惠英谈到,现在很多人采取免疫治疗,包括PD-1、PDL-1等,但只是对基因的某个靶点突变的人来说效果会更好。


  面临什么挑战?


  护理高级人才仍缺乏


  精准护理是一种个体化医疗模式,需要医疗人员密切与患者个人、家庭联系,充分评估社会环境,获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方位信息,构建大数据平台。


  “精准护理需要整合大量信息,包括病人的基因测序情况,是否出现恶心、呕吐、淋巴水肿之类的症状等。”覃惠英谈到,护士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掌握查看基因测序结果的能力,分析大数据结果的能力等,这类高级人才目前仍缺乏。


  同时,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精准护理方案。需要护士掌握科普的技巧,为病人与家属做好科普工作,让他们了解与接受护理方案。


  覃惠英说,为了从源头把好关,精准护理目前主要以医疗机构为主。若交给第三方平台,暂时无法保证护理质量、护士安全等问题。


  未来方向在哪?


  探索精准护理新机制


  覃惠英表示,近年来,精准护理已在国内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尚缺乏一个完善的精准护理模式。精准护理分会的成立之后,将致力于探索一条精准护理新机制。


  首先,建立精准护理标准。覃惠英谈到,需要建立一套标准与规范来指导临床应用。


  其次,培养精准护理队伍。通过学术活动、继续教育、认证培训、技术推广、技术分享会等,促进精准护理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第三,促进精准护理研究成果的转化。“目前,很多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覃惠英说,需要将新的或发展中的技术应用于患者的日常照护中,并不断优化。


  第四,促进基因谱信息和其他卫生保健数据的结合。开展护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将基因谱知识以及精准健康相关的研究成果整合到电子病历中并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第五,维护患者及其家属享有精准护理的权利。一方面,促进法规政策落地实施,以保证患者拥有公平权利接受精准护理;另一方面,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精准护理意识。


  采写:南都记者 阳广霞实 习生 张珊珊 通讯员 陈默


原文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190430157541.html?layer=2&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wxuid=ogVRcdIe1h7EdWqiuCRogVmiRA60&wxsalt=2db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