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首届大湾区疾病模型精准应用国际研讨会暨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构建及应用技术培训班
【信息时报】全国首个疾病模型协作平台在粤成立
发表时间:2019-05-26

(来源于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杨绮玲)从猴子、小猪、小狗,到小鼠,甚至人们未曾想到的小小的、可爱的斑马鱼……为了人类医学科技的进步,这些动物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化身为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帮人类试药、筛选药物,推动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昨日(5月25日)上午,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疾病模型分会成立,成为全国首个聚焦疾病模型精准应用的协作平台。


成立疾病模型分会解决目前发展制约


“比如将人类的肿瘤放在特定用于实验的小鼠身上,通过采集相关的疾病、治疗数据进行建模,令用于人体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成功率变得更高。”据疾病模型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黄朝峰副教授介绍,疾病模型是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产物,作为各种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机制、个体化药物筛选及开发、药物药效及作用机制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精准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疾病模型发展的现状制约了其发展。“目前大部分科研人员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很少共享,其他人不知道该怎么用,如何将现有的疾病模型资源利用起来?如今临床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种疾病没有模型可用,如何将临床问题代入到模型创建中精准建模以解决临床问题?” 黄朝峰告诉记者,这正是成立疾病模型分会成立将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搭建疾病模型精准应用的协作平台,通过疾病模型分会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整合临床研究人员和疾病模型资源提供者的各自优势,让临床医生、科研人员、模式生物管理人员、疾病模型创制企业、公司等主体有机结合,将疾模型创制和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机制解析、治疗手段优化、药物研发等多个方面,提高疾病模型精准应用的水平,促进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据他介绍,疾病模型涵盖范围非常广,涉猎的模型种类也错综复杂,门类庞大,仅仅常用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就有几千种之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加深,模式生物的种类从低等生物的酵母到多细胞的线虫、果蝇、鱼类等均用于人类疾病模型研究。如何针对不同疾病个体的情况选择模型、如何精准应用、在没有现有模型的情况下如何创建,黄朝峰指出,这正是他们需要做的工作。



广东在疾病建模方面走在前列


运用动物模型携带人类本身的基因、细胞、组织乃至于器官,在服务于患者本身和个人上,具备了精准医学的特征。疾病模型分会名誉主委、顾问、原国际实验动物联盟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刘一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一种疾病都是由特有的基因决定的,通过对基因进行建模,可以实现精准指导治疗方法的目的。他指出,广东省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在研究人类基因的生长点上实现医疗水平的推进,体现了医疗政策和服务的走向,在研究治疗方法、药物发现、筛选和治疗技术上可以用到实处。


黄朝峰介绍,广东省疾病模型的种类十分丰富,在比格犬、小型猪和猴子等动物模型的研究发展较早,走在国内该领域的前沿。其中,有小型猪关于神经方面疾病的建模取得成效。同时,具有广东特色的动物模型也不少,如以蝾螈作为疾病模型进行干细胞再生技术的研究,还有果蝇、斑马鱼等特色模型。


疾病模型分会成立当天,同期举办了首届大湾区疾病模型精准应用国际研讨会,会议邀请多领域的专家大伽,为与会者献上了一场融合政策管理、模型管理、模型精准应用、特色模型制作等多领域、多专业的疾病模型精准应用学术盛宴。

相关链接:全国首个疾病模型协作平台在粤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