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国际消除病毒性肝炎高峰论坛暨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研讨会暨第二届华南精准医学肝病论坛
【国际肝病】给每个小生命一个最好的开始——记2018年国际消除病毒性肝炎暨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高峰论坛
发表时间:2018-12-16

12月14日,2018年国际消除病毒性肝炎暨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高峰论坛在广州天河希尔顿酒店隆重开幕。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副会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炳刚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敏生教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教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巡视员刘冠贤为大会作开幕致辞。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唐小平教授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办,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南方医科大学联合技术指导。


开幕式结束后,学术盛宴正式拉开帷幕,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John W. Ward教授和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潘启安(Calvin Pan)教授直击主题,展现了阻断乙肝母婴传播从“零”(零认识)到“零”(零传播)的变迁和巨大进步。


闻玉梅院士


随着乙肝疫苗接种计划的普及,我国新发HBV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仅仅有了疫苗,并不能完全解决HBV母婴传播的问题,闻玉梅院士指出还存在以下挑战:①HBV经胎盘传播,闻院士1986年发表在Lancet上的文章证实HBV可经胎盘传播,这个途径通过接种疫苗是无法阻断的,抗病毒治疗可能有效。②宿主因素,一般人群中,约10%对疫苗反应不佳。有争议性观点提出,母体的抗-HBV可能抑制了婴儿对HBV疫苗的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可一定程度上抵消这一影响。③病毒因素,如“a“决定簇突变,病毒隐匿性感染等。④其他:疫苗,HBIG,分娩方案,地区经济水平等。


闻院士希望将来多中心深入合作,针对上述新老挑战开展完善深入的研究,并且通过多方合作,降低成本、优化接种方案、减轻经济负担。


John Ward教授


John Ward教授介绍了美国清除乙肝传播的工作及成绩。美国FDA于1981年批准了首个乙肝疫苗(血源性),1986年,重组乙肝疫苗研发成功。乙肝疫苗的意义用一句话可以精准概括,“全球第一个防癌疫苗”。美国早期(1982-1988)的乙肝疫苗接种计划也仅是针对高危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静脉药瘾者和母亲感染乙肝的婴儿,这对降低新发感染并无帮助。1990年,美国CDC提出围生期乙肝预防计划,并相继颁布了更详细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并不断完善。此后,美国开始对所有妊娠妇女进行筛查;对乙肝孕妇所产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进行预防(主动和被动);所有婴儿出生后(出院前)均接种乙肝疫苗;对既往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均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所有高风险者均接种疫苗等。2009~2017年,美国84%~87%的妊娠妇女接受了HBsAg筛查。95%的有HBV暴露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接受了预防。Ward教授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在保持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项指标。


Calvin Pan教授


随后,潘启安教授分享了大量有关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数据和研究成果,并针对下一步措施提出了建议。演讲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预防HBV母婴传播的当前证据,包括免疫预防和高病毒血症孕妇的抗病毒预防。首个使用替诺福韦来预防HBV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于2016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潘教授为第一作者。这项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和相关荟萃分析均显示,高病毒血症孕妇使用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后,HBV母婴传播的风险显著降低。随后,对这些在胎儿期有过替诺福韦暴露的婴儿的长期随访显示婴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并未受影响。在第二部分,潘教授分析了消除HBV母婴传播的机会,他认为机会在于新型乙肝疫苗和抗病毒预防的实施。


潘教授总结表示,在第一孕期或第二孕期早期检测孕妇HBV DNA非常关键,高危孕妇(2×105IU/mL)应考虑在第二或第三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在全球范围内,正确的免疫预防仍然是消除HBV母婴传播的关键步骤。


贾继东教授


接下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深入讲解了中国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疾病负担和治疗概览。


贾继东教授表示,当前,我国慢乙肝患者的增量有限但存量很大,慢乙肝的疾病负担以及其对患者、社会和国家造成的经济负担仍然非常沉重。中国大陆一般人群的HBsAg携带率为7.18%。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4岁人群的HBsAg携带率已经下降到0.32%。这与我国乙肝疫苗接种计划的广泛推行密不可分。我国育龄妇女的HBsAg携带率数据在5%左右,但分布不平均,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可高达11.8%。慢乙肝是我国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因。治疗HBV相关疾病所需费用远远超过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


为指导临床规范治疗慢乙肝患者,我国在指南文件、药物可及性和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结果。贾教授介绍,乙肝防治指南的更新工作已经启动,预计在明年与大家见面。


王爱玲主任和Suleiman博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孕产保健部主任王爱玲分析了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的策略与进展。马来西亚卫生署代表Anita Suleiman博士分享了马来西亚消除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的经验。


世卫组织提出的艾滋病、梅毒、乙肝三联消除计划中,要求HIV母婴传播率<2%,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50例/10万活产,乙肝感染儿童的发病率≤0.1%。2017年我国HIV母婴传播率为4.9%,先天梅毒报告率为21.0/10万,乙肝儿童感染发病率为0.32%。王爱玲主任指出未来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营造消除母婴传播的社会氛围;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服务能力;制订消除母婴传播试点项目实施指南;开展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基线调查及督导。


马来西亚是西太平洋地区首个实现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消除的国家,他们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侯金林教授


侯金林教授向大家详细报告了小贝壳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及研究进展,他指出:“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乙肝母婴阻断的理念在真实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为了加速临床管理流程的推广实践,同时高效推广项目医院的管理模式,搭建临床管理平台,侯教授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和研发了一个智能移动医疗工具——“小贝壳”应用软件,并将其作为慢性HBV感染孕产妇妊娠期随访管理的工具。该移动医疗工具不仅可协助医生查看患者的检验结果和动态变化,还具有统计分析功能,帮助医生和患者沟通,方便患者更了解自己的病情。侯教授总结认为,小贝壳项目提供了高病毒载量乙肝妈妈的抗病毒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通过APP严格管理乙肝孕妇可显著降低母婴传播率;为了实现母婴零传播,需要加强上下游管理,APP是提高随访依从性的好帮手。


魏来教授


魏来教授介绍了中国消除丙肝的努力。1989年首次确认丙型肝炎病毒,1990年我国就确证了国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例的存在。1993年我国自行研发的抗-HCV检测试剂获批应用,用于献血员的筛查。魏教授表示,可以说中国的丙型肝炎防控就是从筛查开始的。不过,1993年,我们筛查丙肝是为了预防。现在加强筛查,则是为了消除。


魏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微清除”是中国消除丙型肝炎的必由之路,即针对受影响最严重的人群进行重点筛查和治疗。最终要实现消除丙肝,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愿景是“让患者知道慢性丙型肝炎的危害,让适合治疗的病人得到安全、可负担起和有效的治疗。以治疗实现预防。让疾病进展的病人得到持续的随访”。


两天的会议中,除多位权威专家带来的主题演讲外,院士论坛、专题研讨会以及圆桌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既立体又深入地展示了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三联消除,特别是乙肝母婴“零传播”这一主题各个层面的当前研究进展和关键所在。


同期还举行了第二届华南精准医学肝病论坛,聚焦肝病组学研究、门脉高压以及脂肪肝、肝纤维化几大主题,探讨如何给这些患者带去更具针对性、更个体化、更高效的治疗和管理。


“Every child should be given the best chance to start a healthy life, free of preventable communicable diseases.”让我们为了这个目标,团结一致、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