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活动互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政策研究应用分会成立大会暨2018全国精准医学政策研究高峰会
【信息时报】17种抗癌药进医保又如何进医院?
发表时间:2018-10-15

信息时报讯  (记者 张秀丽 通讯员 陈默) 日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将17种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纳入医保的17种抗癌药平均降幅达56.7%。大众为此消息欢呼之时,亦有担忧的声音,即医院可能会受医保控费影响,最终导致降价药进不了医院。

对此,近日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举办的“全国精准医学政策研究高峰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徐瑞华接受采访表示,起码这些常用的肿瘤药物价格通过国家谈判已经下降来了,落实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不过,需要医保、医院、病人之间协调好步调,抗癌药降价的优势才能够发挥出来。


大幅降价 更多癌症患者能吃上药

经过3个多月的谈判,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包括12个实体肿瘤药和5个血液肿瘤药,均为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参保人员需求迫切的肿瘤治疗药品,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个癌种。其中,有10种药品均为2017年之后上市的品种。

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格。仅谈判药价与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6.7%。

徐瑞华表示,这一消息对于肿瘤患者、肿瘤治疗从业人员都是很鼓舞的。他表示,临床上,患者因病致贫和治疗花费都是很尖锐的问题。按照以往的经验,纳入医保后,整个用药的患者人数会大量增加,疗效获益也明显,但是病人每个月的总支付是很明显下降的。国家谈判,惠及民生,改善肿瘤病人治疗的现状。


按照政策 及时调整医院系统药价

作为肿瘤医院的管理者、肿瘤大夫,徐瑞华表示,非常高兴看到国家医保开放心态,真正站在民生角度,帮助患癌患者,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尽早得到好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17个抗癌药品种平均降大50%以上,最高降幅也达70%以上。大肠癌靶向治疗的药物爱必妥为例,这个药在大肠癌病人当中应用很广,原来是需要全自费的,一个月需花上5—6万的药费,现在需要的价格却一个2万多。”徐瑞华举例。据悉,医院药价和医保报销方面,也会以国家公布通知的时间,以“0时”为节点,在系统上调整价格。患者可以马上享受到降价的好处。


观点:发挥优势 仍需三方步调协调

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要求,各统筹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谈判药品的供应和合理使用。因谈判药品纳入目录等政策原因导致医疗机构2018年实际发生费用超出总额控制指标的,年底清算时要给予合理补偿,并在制定2019年总额控制指标时综合考虑谈判药品合理使用的因素。同时,要严格执行谈判药品限定支付范围,加强使用管理,对费用高、用量大的药品要进行重点监控和分析,确保医保基金安全。

基于以上医保控费现状,不少医生对药物降价,“进了医保却进不了医院”以及“药品供应”表示担忧。即降价后药品使用量剧增,会出现缺货现象;另外,业内人士也担心药占比政策会让医疗机构犹豫是否采购药品。对此,徐瑞华表示,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不存在这种情况。但他认为,医保总额有限,大量创新药物、贵重药进入到医院,确实会增加医保方面的压力。需要制定政策,协调好医保、医院、病人之间的步调,才能让这项惠民政策的优势发挥出来。以至于医院不要背太大负担,医生治疗不太受束缚,医保兜得住底。


原文链接:17种抗癌药进医保又如何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