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侵袭性强,增殖迅速,是肺癌中预后最差的类型,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初诊时就已经到达广泛期(肿瘤范围超过了一侧胸腔),2年的生存率不到5%。
在过往的30年,针对小细胞肺癌的探索更是浮浮沉沉,举步维艰,其研究及治疗发展历程甚少突破,靶向探索不断失败,目前化疗依然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案。随着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的获批上市,小细胞的免疫治疗时代来临,以泰圣奇为代表的PD-L1单抗联合化疗取代传统化疗方案,成为一线的新标准,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的机会。
2020年6月20日,一群肺癌领域的专家们围坐一起,热烈讨论:
○ 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是否需要生物标记物?是否存在优势人群?
○ 小细胞肺癌过去三十年近40个大型III期研究探索失败,IMpower133 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取得突破 ,如何看待免疫治疗在小细胞肺癌未来的发展趋势?
○ 如何解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三个III期临床研究(IMpower133、CASPIAN研究、KEYNOTE604)的异同?对临床诊疗有何启示?
○ IMpower150研究中的EGFR突变阳性、肝转移是我们备受关注的2个关键亚组,如何解读AACR公布的EGFR+和肝转移亚组的最新结果?
○ 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如何看待PD-1与PD-L1的不同?
这是一场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与上海罗氏主办的“POST-ASCO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论坛”。大会主席、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周承志教授表示:在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新时代,挑战与机会并存,如何正确、恰当地应用免疫治疗技术,给患者带来最大化的生存获益,是免疫时代留给每一个医生的课题,此次会议希望通过交流、讨论,为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大会主席、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周承志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郭禹标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国教授担任环节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罗泽如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匡煜坤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陈瑞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来昱教授作为会议讲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展鸿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晓鸿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梁剑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邓火金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明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士芳教授等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老年病研究所副所长郭禹标教授环节主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国教授担任环节主持
罗泽如教授带来的“沉寂泰久的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三十年沉浮”主题分享,回顾了既往对于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的探索,确立了卡铂联合依托泊苷双药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金标准。
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罗泽如教授
匡煜坤教授分享“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圣机:走进一线新标准”时,详细介绍了泰圣奇联合化疗一线新标准的机制、研究成果、临床应用效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匡煜坤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陈瑞教授“热点探索:泰圣奇不一样的PD-L1”生动的区隔了PD-1和PD-L1抑制剂,从抗体结构和作用机制等多维度揭示了阿替利珠单抗更佳的安全性。目前阿替利珠单抗已取得11项阳性结果的III期临床研究,有超过76000例患者使用阿替利珠单抗,在全球97个国家获批上市。对于将来,我们期待不仅仅小细胞肺癌患者能从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获益,同时期待惠及更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陈瑞教授
泰圣奇除了在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卓越疗效,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同样大放异彩。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刘来昱教授带领大家走进IMpower150,提示了在免疫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增加抗血管生成药物,给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长生机,并且在肝转移患者群体中看到特殊的获益,且耐受性良好,为免疫治疗的探索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考。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来昱教授线上联动
讨论嘉宾阵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展鸿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晓鸿教授
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梁剑平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邓火金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明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士芳教授